**中国足球的再思考:失利背后的启示**
在本次美加墨世预赛上,中国队以一个令人失望的结局结束了比赛,0比1输给了印度尼西亚,以更窝囊的方式提前宣告了无缘2026年世界杯。这不仅令今年中国男子足球国家队的三大支队伍蒙上了不光彩的阴影,还加深了外界对于中国足球现状的担忧。特别是当沪上双雄在亚冠的惨败导致中超联赛的亚冠席位屈于泰超之后,这四大败绩仿佛给了中国足球四大重击。
从卡塔尔世界杯失利之后,中国足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上下到内外都进行了大洗牌。尽管国人对于这项运动的复兴抱有期待,但现实却再次给了我们一记重拳。无论是从安东尼奥带领的03国青队到99国字号队伍,还是从申花到海港的国字号球队,他们在国际比赛中的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
国青、国少以及各大俱乐部的连续失利,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足球是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次世预赛的失利不仅仅是对伊万和他帐下弟子的批评,更是对中国足球整体战略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质疑。
在这次对阵印尼的比赛中,伊万的用人策略备受争议。他委以重任给一位尚未满20岁、没有国际A级赛事经验的年轻小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违背了足球规律,结果也证明是不可行的。而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个别现象,整个中国队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超过40场国际A级赛经验的球员屈指可数,主力球员的出场次数也大多是个位数。这支队伍的发挥忽好忽坏,起伏不定,其稚嫩的本色令人质疑其备战世界杯的真实目的。
后疫情时代,中国足协为职业联赛和国字号建设做出了很多尝试,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然而,事实却证明这些新政并没有将中国足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而制造了很多乱象。例如,一些在联赛中踢不上球的球员在国家队却能成为主力,这无疑是滑稽的。而这只是中国足球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外界对中国超竞赛水平的逐渐下滑感到兴奋不已,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中超联赛的竞技水平已经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在亚冠联赛中的表现已成习惯性惨败,逐渐与泰超、马来超为伍。未来数年中国足球人才的培养建设,中超联赛所承载的功能将逐渐转向青年联赛,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如今,在各级国字号全线溃败、国家队再次无缘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与国际化前沿舞台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不禁要问,在一声叹息之后,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还能做些什么?中国足球何时才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回首这次失利,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中国足球的现在与未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叹息和指责上,更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从制度、培养机制、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改革和调整。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希望和挑战。
本文作者王晓瑞发自雅加达,原载于体坛加app。图片源自网络。相关《足球周刊》热销中,封面精彩纷呈,值得关注和收藏。同时期待中国足球早日走出困境,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